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轨道交通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年轨道交通技术交流会精彩观点分享
  • 0
  • 2023.02.28
2023年2月17日,我院召开了轨道交通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紧扣“轨道交通赋能城市高质量”主题,依次就轨道线网规划、站城融合规划、TOD综合开发三大专题进行技术交流。会议由轨道所所长徐士伟主持,并邀请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贺崇明教授级高工、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峰教授级高工、广州地铁集团原总工程师欧阳长城教授级高工等专家莅临现场点评指导,吸引了院内外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马小毅副总经理首先发表了开幕致辞。他指出,城市发展是百年大计,轨道交通是支撑引领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公司也一直在线网规划编制、枢纽规划设计、TOD综合开发等领域积极探索,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会,大家分享交流项目经验的同时,也要认真吸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开拓创新,推动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专场
“四网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
刘新从宏观层面和区域层面对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服务水平不足、跨城跨制式轨道交通一体化服务不足等问题,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输组织和运营服务的先进案例,提出在关键技术解决和新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广州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实践。
强中心城市的区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结
罗晨伟以广州市各区线网规划为例,从强中心城市的发展特征入手,分析城市及交通发展趋势,将各区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类。并以广州市海珠区、番禺区、花都区为例,结合各区的城市、交通发展需求和线网规划方案,总结出强中心城市的区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策略,并对区级线网规划的意义、市区线网关系等提出相应的思考。
交通复合走廊规划与管控思考
邱俊兴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交通复合走廊的基本特征,他将复合走廊分为立体重叠及紧凑平铺两种类型,从节约用地率,减小空间割裂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交通复合走廊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广州市交通复合走廊的发展现状,并分享了国内几个典型的复合走廊案例,最后以“哪些地方适宜规划复合走廊”,“哪些设施宜形成复合走廊”,“如何使设施复合更加紧密”,“如何对复合走廊进行规划管控”等四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关于复合走廊规划管控的相关思考。
广州与周边城市交通互联互通规划探讨
赵雪从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互联互通是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背景下及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分享了互联互通规划的转变,从“自成体系”向“立体复合”转变、从“公路模式” 向“轨道引导”转变、从“站到站” 向“门到门”转变、从“互联衔接”向“互通直连”转变。同时也提出了规划在都市圈划定、方案评价、需求预测方面的难点。
专家点评|贺崇明
贺崇明从硬件基础设施、管理运营体制等角度,剖析了制约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一体化服务的主要因素,提出互联互通规划中,硬件互联要充分把握客流转换规律,重视必要性分析,实现效益最大化,软件互通需重点突破行政管理、运营壁垒,并应结合各层级轨道网络的功能定位及客流特征,分析各轨道交通节点一体化规划的形式和必要性。针对区级线网规划,认为随着城市逐步发展,城市中心城区的范围逐步扩大,建议同步考虑城市演变趋势,在都市圈发展背景下,模糊化行政边界,结合都市圈圈层范围,总结不同区域的特征,不断优化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对于构建交通复合走廊,他认为非常有必要,特别是立体型复合走廊对城市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跨江跨海区段,最后,还强调建设主体与建设时序是影响复合紧密度的关键因素,有条件的应将复合走廊内各设施一体化设计建设。
站城融合规划专场
铁路客运枢纽站城融合规划设计思考
付涛对站城融合背景下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进行总结梳理,并分析我国铁路客运枢纽现阶段在站城融合方面存在“布局不合理、站城不协调、空间不互动、管理不协同”四方面问题,基于现状问题,围绕站城融合“畅达、站城无界;高效、无缝换乘;共享、空间复合”三大规划设计策略,针对性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点,最后就站城融合开发模式、路地合作、推进实践等方面进行再思考、再探究。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枢纽优化提升策略
刘晓航从城市发展和交通组织方面阐述了既有城市中心枢纽存在的问题,并以国王十字车站和涩谷站为案例,介绍了国外先进中心枢纽改造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既有城市中心枢纽在站城空间、枢纽功能、衔接设施布局以及集疏散系统四大模块的优化策略。最后,围绕国内外地区差异思考分析中外中心枢纽改造的不同之处,以期为国内中心枢纽改造提供借鉴。
中小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设计思考—以江西信丰高铁新城为例
王宇轩首先分别从城市、交通、枢纽选址、枢纽功能及客流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小城市及城市高铁站点片区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江西信丰高铁新城规划案例,有针对性提出“明定位、谋特色、建体系”三方面发展思路及对策,总结认为高铁站点片区建设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应立足自身特色、挖掘自身潜力,避免与特大、大城市同质竞争,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换道超车。
专家点评|王峰
王峰认为,在新阶段对枢纽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城市中心枢纽的改造,其实就是在城市和枢纽之间找到最佳的匹配方式,枢纽的改造应与城市融合,实现功能一体化、换乘人性化,不同衔接换乘设施之间协调统一,与枢纽高效衔接。同时应注重枢纽经济的发展,统筹规划好枢纽的通勤圈、商务圈、休闲圈以及交通圈,妥善安排各个圈层的功能和业态,最大限度发挥枢纽的经济集聚效应。此外,提出针对站城融合应在五个方面应予以关注,一是功能上关注城市和交通的双重属性,二是空间上通过慢行系统缝合城市割裂空间,三是构建发达的集疏运系统提升枢纽外部可达性,四是加强枢纽本身一体化交通设计,五是做好铁路红线内外站城融合一体化规划设计。最后,特别提出目前城市高铁枢纽片区规划发展中较少以中小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题视角新颖,未来应结合高铁枢纽,打造中小城市品牌特色。
TOD综合开发专场
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综合开发规划设计认知、探索和思考
巫瑶敏从规划弱势、设计粗犷以及指引匮乏三方面总结当前广州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存在问题,并分享了“分—开发类型、划—选址范围、定—业态布局、布—交通设施、优—相关指标”五大规划设计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必须适合国情发展环境和制度背景,加快构建完善支持综合开发的相关政策,同时强调规划设计是发展统筹和底线管控,应有长远的发展目光,顺应城市发展所需,注重因地制宜引入可持续经营发展的产业类型,实现综合开发长期效益产出。
地铁车辆基地综合开发交通设计
谭明基结合车辆基地自身特点及国内既有案例,剖析车辆基地综合体在交通规划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对应解决方案。在外部交通、出入口空间、内外交通衔接、内部交通等四大方面做好车辆基地综合体立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保障上盖综合体落地实施后实现交通运转高效便捷。
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总体策略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陈海伟总结分享当前佛山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面临的五大现实问题,包括战略统筹不足、权责流程不清、土地收储滞后、场站选址欠佳、利益共享不明等。以近期拟建的3条地铁线路为对象,按照“以地筹资、以地养轨,以轨提质、以轨兴城”的战略目标,结合东莞、广州等地经验和佛山实际需求,提出规划统筹引领、土地整备收储、综合收益平衡、分期推进实施、体制机制保障等五大策略。并从加强政策完备性与土储可行性、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专家点评|欧阳长城
欧阳长城认为,按照TOD发展模式,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沿轨道线路应呈现“起伏”的情况,即越靠近站点的地区开发强度越高,而其他地区则开发强度则需要相对降低,进而形成城市开发强度“波峰波谷”的情况,但实际上站点周边开发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其他地区却并未降低,这种情况是多方利益博弈所导致的结果,因此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充分发挥TOD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综合统筹各方利益进而制定城市不同片区的开发强度。同时,指出目前佛山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层面的TOD政策难以在区里得到落实,因此需首先界定轨道网络相关责任,通过明确TOD的利益归属,解决不同地区及主体的利益问题,如在建设阶段通过住宅开发筹集建设资金,在运营阶段通过站点周边物业管理筹集运营资金,从而有效解决TOD建设的动力问题。
会议总结|徐士伟
徐士伟围绕会议主题对本次技术交流会三个专场进行高度总结,一是线网规划层面,要立足国土空间规划,多层面深化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支持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深化完善与周边城市交通互联互通发展的顶层设计,同时可以提前做好交通复合走廊的规划、管控及预留;二是从站城融合规划层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起点谋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包括东部枢纽、黄埔枢纽、广州东站改造等项目交通专题研究,为项目实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从TOD综合开发层面,应从宏观策略、中观标准、微观设计三个层面继续深化研究,编制研究相关综合开发标准指引,对现有相关规范进行融合、协调、补充、优化和细化,提高整体综合开发规划设计水平。
 
Copyright ©2023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73593号 Powered by vancheer.